马国华:《关山飞渡》阅尽人间春色
2025-07-02 14:24:34
  • 0
  • 0
  • 0

《关山飞渡》阅尽人间春色 ——杜鹃散文集《关山飞渡》读后感

作者:马国华     转自:天津散文      2025年7月2日


第一次见杜鹃,是在2024年8月下旬,在山西省宁武县召开的一次散文颁奖采风会议上。她是这次颁奖采风会议的主要组织者,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干练成熟的女性,内敛厚重的知性女作家。
杜鹃这个名字非常具有中国韵味。从宁武回来后,我曾经写了一首顺口溜诗歌和观赏万亩标准林的纪实文章,请教过杜鹃,她给我提供了很准确的信息。杜鹃带领我们观赏万亩标准林,如数家珍地给我们进行详细介绍。我问杜鹃名字的意思,她对我解释道:“我的名字有三层含义,杜鹃,第一是我的名字;第二是布谷鸟,每年春季伊始,布谷鸟就不停地叫着‘布谷、布谷’,催促农民尽快播种;第三是杜鹃花,南方叫映山红。电影《闪闪的红星》里插曲《映山红》深入人心,漫山遍野杜鹃花开了,红军就回来了。杜鹃花在朝鲜叫金达莱。”一个普通的名字,却蕴含着这么多美好的寓意。
临近年底,我在公众号里看到杜鹃出版了一部散文集新作《关山飞渡》,我立即从网上购买了一本。书籍很快送到,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书籍封面是“关山飞渡” 四个潇洒漂亮的烫金字,杜鹃著,一幅巍峨壮丽的长城画卷,像一条巨龙盘旋于崇山峻岭之巅。北方文艺出版社,2024年9月第一版,洋洋洒洒29万字,共37篇散文。在书籍封二的作者简介中写道:“杜鹃,笔名荷语,女,山西定襄人,高级讲师。现为宁武县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宁武县作家协会主席、忻州市长城保护研究十大杰出人物。
“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现代诗三千余行、散文3万余字。著有诗集《涟漪之湄》,散文集《烟火》。
“另系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忻州市长城保护研究会理事,忻州市长城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兼编辑部主任。著有长城类纪实散文10万余字,发表于《万里长城》《山西长城》《长城爱好者》等刊物。”
从这段简介可以看出,一个以三尺讲坛教书育人为终身职业的女教师,能够与长城结下不解之缘,致力于长城保护研究,杜鹃确实是一位草根长城专家。连同此前出版的诗集《涟漪之湄》和散文集《烟火》两部专著,杜鹃是连中三元了。
我又迫不及待地通读了一遍,生怕漏掉一个字。

一、浓郁书卷之气,独特语言魅力

杜鹃在封面上写道:“晋北锁钥,三关重镇,芦芽叠翠,汾水长流,执笔江湖走春秋,与山河共生一场不老的情愫。”多么简捷质朴美丽的语言,把散文集的精髓全部囊括其中。

这是一部只写忻州市境内的山、关、城以及行走关山、致力于长城保护和研究的草根长城专家,集中体现“关山”文化的地域文化散文集。全书以纪实又抒情的笔触展示了明长城“外三关”所处的自然景观、承载的人文历史、呈现的长城规制,详细讲述了一直活跃在关山深处的长城研究保护队伍的先进事迹,揭示了这片土地上传承的一种长城精神。对于人们了解忻州市地域文化、关山历史和长城研究保护现状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尤其对于弘扬长城精神、吸引和激励人们研究保护长城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从朴实的生活素材中挖掘历史内涵和长城精神,以一名作家的良知和长城人的责任感,表现地域文化的特质,弘扬坚韧、积极的长城精神,为她的家乡献上了一份赤子情怀。

从《关山飞渡》的序言《素手指点关山》可知,撰写者认真阅读了杜鹃的这部散文集,从字里行间提炼出其精髓,对这部散文集高度认可,并给予高度评价。

万里长城途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和甘肃九个省市区十三关中,在山西境内就有五关,即平型关、偏头关、雁门关、娘子关和杀虎口关。在忻州市境内有平型关、偏头关和雁门关三关,雁门关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素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独占鳌头。雁门关最有名的历史就是杨家将杨六郎镇守三关的传奇故事。在长城十三关中,山西省以五关位居第一,而忻州市又以三关位居山西省第一。这就是杜鹃《关山飞渡》书写长城关口的底蕴。所说的“外三关”,就是忻州市境内的宁武关、偏头关和雁门关。人们最熟悉的是雁门关,而宁武关和偏头关的历史既有传奇故事也非常有名,丝毫不亚于雁门关。

平型关在现当代更加有名,就是我英勇的八路军在此取得了出师以来第一个大胜仗——平型关大捷,消灭了日寇1000多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士气,也载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辉煌史册。

杜鹃的《关山飞渡》分为《关城印记》《诗意山水》《紫塞文化》《人物故事》四部分。

从秦始皇决定修建长城伊始,特定的历史走向就开始产生了无数悲壮、凄美的故事和传说。

二、忻州地域文化,色彩格外鲜明

杜鹃的开篇之文是《忻州这座城》。她写道:“山河表里英雄地,忻悦州城千古风。忻州这座城是许多人一生的起飞地和落脚地,它的现世安稳总让人感觉到它太过平常了,平常得让人无从讲起;又或因为它的沧桑历史太过厚重了,厚重得让人不知该从哪一页开始提起。直到忻州古城以活化历史的古风古意重新回到忻州人民的视野,许多生于古街长于老巷的本土学者、作家们争相围绕他们的生身之地大做文章,古城的历史被大家翻拣出来,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忻州不只是一座与世无争、安世恬淡的宜居小城,而是一座从历史纵深处远道而来的又兵来将往的门户之城,是一座古往今来商旅不绝、市井繁华的贸易之城。难怪,想要细细读它时,总有一种读不透的深邃。”“历史是一堆灰烬,灰烬深处有余温。忻州古城就是这样一座有温度的城,余温中雪藏着晋藩屏翰、中原前哨的卫戍之功。”在地域文化散文创作的版图中,杜鹃的《关山飞渡》宛如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光芒。这部散文集不仅是作者对忻州山水人文的深情礼赞,更是一次极具深度的文化探寻与精神守望。

《关山飞渡》的语言细腻且富有诗意,尽显女性作家的独特视角。在描绘芦芽山时,杜鹃笔下“芦芽山,是大地写给天空的情诗,每一片叶子都藏着风的低语”,这般生动的表述,将自然景观赋予情感,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这种诗意的语言贯穿全书,使山川关隘、历史人文皆鲜活起来。同时,书中也不乏质朴的口语表达,在讲述民间故事与民俗风情时,亲切自然的语言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展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让忻州这片土地的文化更易被读者和大众感知。

从地域文化书写来看,杜鹃以忻州为核心,全方位呈现了当地的山、水、关、城与紫塞文化。她笔下的芦芽山、管涔山等,不仅是自然之山,更承载着历史文化与当地人的精神寄托。忻州古城、宁武关城等,通过对建筑、街巷、民俗的描写,还原了古城的历史风貌与人文底蕴。对长城的书写,通过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展现出长城在忻州地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些内容丰富且立体,鲜活且具体,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忻州地域文化体系。

在情感表达上,杜鹃对家乡的热爱深沉而热烈。无论是描绘家乡山水的壮丽,还是讲述家乡人的动人故事,字里行间都饱含着浓浓深情。在写偏头关古城时,作者感叹“古城的每一块砖石,都铭刻着岁月的记忆,承载着先辈们的梦想与奋斗”,对家乡的眷恋与敬意跃然纸上。这种情感不仅是个人的,更引发了读者对家乡的共鸣,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与家乡的情感羁绊。

《关山飞渡》在地域文化散文创作领域具有独特价值。它拓宽了地域文化散文的书写边界以及固有模式,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个人情感有机地融合起来,为同类型创作提供了新的写作思路。同时,它对忻州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呈现,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宝库,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忻州独特的文化魅力,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

杜鹃的《关山飞渡》是一部兼具文学性与文化价值的上乘佳作。通过女性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忻州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完成了一次对家乡的深情守望与文化传承。它是作者献给家乡的赞歌,也是读者了解忻州、感受地域文化魅力的一扇窗口。

三、融入古今历史,通篇引经据典

杜鹃首先是引用了历史考证。写忻州古城,阐述忻州是军事战略要塞,就引用《直隶忻州志》的记载:“州按形胜,南有赤塘、石岭之阻,北有忻口。云内之隘。定襄、静乐分峙东西,宁武、雁门环山拱后,诚四塞之地也。”写《畅想雁门》,开篇第一句就引用了《山海经》中的描述:“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雁门山,无草木。”“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说雁门关的古老,又引用了《穆天子传》的描述:“甲午,天子西征,乃绝隅之关橙。”写到宁武古城,直接引用了《宇武府志》的几个条文:“正德八年,小王子由阳方口入于宁武关;嘉靖十四年二月,谙达犯宁武,南掠宁化、三马营;嘉靖十四年十月,复入二马营、三马营、宁化……”写到偏头关一位热爱读书的长城人王润成,她则想起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面招之;造饮辄尽,其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含情去留”。当你读罢书稿,会感到她为了备好课、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让古人古训陪伴她完成一个文化使命。文稿中引用的史书有:《山海经》《水经注》《史记》《资治通鉴》《晋书》《晋乘蒐略》《山海草函》《北齐书》《山西通志》《徐霞客游记》《三关志》《宁武府志》,清光绪《五台新志》《元遗山志》《忻州史话》《阳曲县志》《偏关县志》《老营镇志》《偏关县志碑文集》等。从她引用的半文半白的历史引证中,感到这部书籍的历史使命,它已经不再是一部单纯抒发自己情感的散文集,而是一部传播忻州边塞文化的教科书。

杜鹃巧妙地糅合进大量的古诗词,在本来就诗意充盈的语句中又平添了古诗的禅意。在《忻州这座城》中,写到城南“大门”石岭关,写残石岭关门洞中深深的石头车辙,便引用了元好问的《石岭关书所见》,印证着那厚重的石槽:“轧轧旃车转石槽,故关犹复戍弓刀。连营突骑红尘暗,微服行人细路高。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虎豹欲安逃。青云玉立三千丈,元只东山意气豪。”走到雁门关,写到在白草口外的小酒馆吃饭,她引用了唐代诗人崔颢的《厦门胡人歌》:“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此情此景,与崔颢诗中描写的情景非常相似,增添了文章厚重感。她朝谒周遇吉墓,引用了清朝刑部尚书魏象枢的《甲申闯贼陷宁武关周总兵战死》和清朝偏关知县陆刚的《谒周忠武墓》,仿佛自己和那些古人同在祭拜。写芦芽山之恋,开头就引用了明末清初文化泰斗傅山傅青主的《芦芽》:“五月芦芽积雪明,雪中红药靓嫈嫇。”有傅山的诗句陪伴,文章岂有写不好的道理。在马营海草地徜徉,她马上想到在此带上妃子打围的北齐皇帝高纬,吟起李商隐的《北齐二首》:“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我们从这些历史考证和古典诗词的引用中,又感到她的一种飞渡——由文学向史学的飞渡,由现实向历史的飞渡,在从必然王国向一个新的自由王国展翅飞翔。

四、家国情怀深深,化作篇篇美文

杜鹃毕业于忻州师院中文系,毕业后又担任中学和教师进修学校的语文教师。在几十年的教师生涯中,她上的每一堂课都提前认真备课,因为她认真备课,所以是一个优秀教师。详细拜读书稿中的每一篇美文,感到杜鹃在撰写每一篇文章的过程中都是经过呕心沥血的认真备课,单凭那些来去匆匆走马观花的采风是根本不够的。

这部书稿和她以前的书稿有所不同,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充满了浓郁的“书卷气”和家国情怀,因为这些文章是历史散文、长城散文,要有历史的依据去支撑。从而她对待每一个关口、每一段长城、每一件历史事件都要经过认真考证,尤其是那诸多守护长城的人和事、歌颂长城的诗词文章等,引经据典地阐释关山的文化价值,不仅增添了她笔下的长城、长城人物、长城事件的厚重感,面且为广大不了解忻州长城忻州关山的读者上了一堂非常难得的公开课。

即便追忆长城前辈刘忠信,同样是感同身受地沉痛缅怀:“百雨草堂多负重,偏头塞上作云栖。刘前辈,您是太累了吧,在百雨草堂一间斗室里熬尽了毕生的心血。现在,就请您做那西山护城楼上的一朵祥云,守护着山西镇总烽,待看那场蔚为壮观的7路烽火点亮古老偏头关的夜空盛事吧!”我们透过她选用的“沦陷”“心疼”“守护”等词汇,就感到一种伤痛,一种值得落泪的伤痛。

长城和古老的黄河一起,构成了支撑起中华民族脊梁的巨大的“人”字。黄河是那一“撇”,长城是那一“捺”,杜鹃就在这一“捺”上走过了数不清的春夏秋冬,投入了无以计数的心血和精力。恰巧杜鹃就工作学习生活在这连接起从东北到西南的一“捺”的中部。当然,作为一个长城草根专家,杜鹃的视野早已跳出了山西省和忻州市的有限范围,从长城全视角进行研究保护。这是一个有主人公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使然,是她主动践行王阳明“知行合一”理念的自觉行为。万里长城著名的十三关,包括其他不太有名但在历史和现实中存在过的几百个关口,杜鹃几乎都亲自用脚步丈量过,都曾留下过她的倩影。她对这些关口及城墙的一砖一石、一座烽火台,周围的一草一木、一个村落、一座石碑等,都怀有深深的敬意。她把对这座伟大建筑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对守护长城的所有将士的敬仰,都化作笔下一篇篇既隽永灵动、心思缜密,又深沉悲壮、雄浑大气的散文,播撒在将士们曾经守护过的万里蓝天之下、绿水青山之间,浸染在每一块砖石的缝隙里。伴随着杜鹃有时轻盈,有时深沉厚重的脚步,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时空隧道,她似乎感觉到了先辈们的呼吸,看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丽,听到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呐喊和鼓角争鸣的震撼。也似乎听到了先辈们对后代的殷切叮咛,尤其是谆谆告诫一位对长城研究保护情有独钟的女学者、草根女专家,一定要守护好这座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一定要把长城的故事继续讲下去,把长城研究保护工作继续下去,把长城的精神赓续有致地传承下去,因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一条最坚硬的根脉和最顽强不屈的不朽的魂魄。

有诗赞曰:

关山飞渡是啼鹃,阅尽人间春满园。纤手描成新画卷,柔毫写就锦华年。

引经据典寻常事,考证研文仔细诠。万里长城今尚在,神州景色正经天。


马国华:天津市作协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南开区作协会员。退休后到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做写作顾问、文学编辑,为离退休老干部写作、修改、加工和润色个人回忆录20余部,有两部回忆录在天津市津南区和滨海新区报刊连载、选载。在全国各报刊杂志和微刊发表文章200余篇,2017年9月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38万字《成功之路》书籍一部。在2025年“诗韵风华杯”全国诗词文学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在2025年“明理文化津沽行首届中华石园非遗文化散文征文”大赛中获得三等奖。现为本社区党史宣讲员。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