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跑鼓车: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
作者:董文达 摄影:张向东 转自:山西摄影爱好者之家 2025年8月8日
晋南一带,鼓车文化十分发达,翼城、闻喜等县的鼓车都是牛拉和马拉,唯独 襄汾县的鼓车是采取人拉的形式。数十名乡民拉车奔跑的壮美气势,构成了一道亮 丽的民俗文的风景线。

鼓车乃鼓与车的组合。车身车轴由槐木或榆木组成,车轮、车辐铁镶。小磨茹 伞般的铁钉,把片片铁条牢牢地钉在车轮的外沿,使车轮显得虽笨拙却结实。车长 近4米,宽约1米,约500公斤,仿古战车形式。鼓直径1.8米,有双鼓、单鼓之分。双鼓即车厢前后各置一鼓,单鼓为仅在车厢前立一鼓。鼓正面蒙公牛皮,背面母牛 皮,当地人说象征着阴阳和合。鼓邦双层,内外撑合,结实耐用。鼓边,圆形铆钉 208个,金光明亮,同时在图案的两旁还会贴一些激励队员斗志的豪言壮语,鼓的中 间又分别贴有所属村庄和鼓车队伍的名称。鼓车比赛分别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 二月初、三月中旬进行。届时,襄汾县沿山一带的尉村、南北膏腴、南北贾岗、三 公等村的壮年,或两村结成一队、或一村分成几队,上演一场威武雄壮的鼓车比赛 活剧。最有生气的莫过于由尉村的五大家族后院、西北院、东院、南院和和庙巷组 成的五支鼓队,威风凛凛,甚为壮观。各鼓队的图饰各异,但都带有明显的古代战车的痕迹。

比赛当日,尉村的跑鼓车,早就收停当,一流子排开。西北院的“二龙戏珠” 鼓,边子是黑色的;东院“角端”鼓,边子是绿色的;南院的“秦琼打虎”鼓,边 子是红色的;后院的“八卦”鼓,边子是黄色的;庙巷的”和合二仙”鼓,边子是 白色的,特色十分鲜明。其他的鼓队同样精神抖擞,整装待发。
比赛时,车辕由三个壮汉来驾,一位经验丰富的壮年掌辕,两位机灵体健者在 两旁抱辕。鼓车一边一根粗麻绳,二三十名青年分列两旁拉梢绳。“一声炮响为 令,随着周边众人的呐喊,眨眼间两架鼓车如离弦之箭,窜出好远。车上鼓手猛 擂,车下后生猛跑,争先恐后,只为拔得头筹。跑得浑身冒汗仍在猛跑,跑得头上冒热气仍在猛跑。这班人刚吁吁气喘,已有人钻进拉车的行列飞速替换。鼓车过后 地上轰轰隆隆震荡,身边风声呼啸,耳旁山呼海啸,恍若地动山摇!”(乔忠延 《社火迎春》)。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车辆滚滚永向前 ……

据说,清道光年间的一个三月初六,有人说是膏腴村的鼓车比赛,也有人说是 尉村的鼓车比赛, 一开赛,就象脱缰的野马收不住了。前面的鼓车使尽吃奶的劲奋 力问前奔去,后队的鼓车紧追其后。两队的后勤也是备足干粮你追我赶, 一直跑到 河南白马寺。说来也巧,久旱的洛阳大地竟下起了瓢泼大雨,两队的鼓车已是“弹 尽粮绝”无有资金,只得将鼓车捐于官府,得资助返回太平故乡。白马寺官方将太 平鼓车置于关帝庙,每到岁旱之时则击鼓求雨,唤来风调雨顺,百姓安康生活。此 成为太平鼓车传承中的一段佳话。
跑鼓车比赛时,两鼓队分东南、西北对角站立,另两个对角上燃炮发令后,双 方展开激烈比赛。比赛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分区计时,一种是追逐超越。比赛规 则,由双方议定,或落后100米为输,或到终点车不翻、鼓不到、锣声不中断者为 胜。双方均可发起挑战。

襄汾跑鼓车起源于唐代。据山西师范大学李梦存先生《晋国史》记载,公元前 718年,曲沃庄公进攻晋都(现翼城县),晋鄂公逃至鄂邑(今乡宁),为御敌追 剿,晋鄂公在今尉迟村北筑城堡,尉迟公在此屯兵,士兵操练时以鼓车助威,有 “一击而闻百里”之称。之后,驻军脱离了军队建制,但擂鼓的操练的形式却在民 间保留了下来。再加上尉迟公采用兵农合一的政策,擂鼓练兵的传统得到进一步发 展,成为演练军队的一部分,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其鼓点、阵法秘不外传,故成 了全国绝无仅有的一种民俗活动。星转斗移,跑鼓车文化已由最初的求神祈雨、镇 瘟、驱兽的驱灾求福形式,发展成为强身健体的健身运动。

襄汾跑鼓车文化,彰显了丁陶儿女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 主义精神;展现了丁陶儿女“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凌云壮志。鼓车文化已 经成了当地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尉迟村周边村庄,人们把是否参加过鼓 车比赛,是否观看过鼓车比赛,当成为一种资历, 一种荣耀。至今当地民间仍流 传”看了鼓车赛,死了不后悔”的谚语。随着“襄汾跑鼓车”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它已经成为一张独有的名片,展现在世界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