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方:远嫁乌孙的“汉朝公主”
2024-08-20 21:56:57
  • 0
  • 0
  • 2


远嫁乌孙的“汉朝公主”

内蒙古文物学会 王大方

汉朝时期,阿尔泰山的草原和伊犁河谷中,生活着乌孙游牧部族,他们和汉朝长期交往交流交融,遗留下许多重要的文物古遗址。考古学家在此发掘出土的乌孙人的古墓多达40座以上。在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的汉朝丝绸服装、铜镜和漆器等物。

据班固《汉书》《西域乌孙传》的记载,两千多年前的伊犁河流域,有一个被称为“乌孙国”的草原游牧政权。乌孙“去长安八千九百里” (《汉书•西域乌孙传》),尚处于“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的生活状态。

乌孙不仅拥有铁兵器,而且拥有宝马“汗血马”。因此有“天马之乡”的美誉,凭其铁骑精兵,乌孙成为了“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强国。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为联络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最先抵达的就是乌孙国。张骞以乌孙为基地,完成与西域友好的外交使命。乌孙国王昆弥急于中原王朝结好,派出使者随张骞一行共赴长安。公元前108年,西域乌孙国王向长安送来聘礼,请赐一位汉室公主为妻。汉武帝为了表达与乌孙结盟的诚意,即将细君公主下嫁乌孙昆弥。随同公主一同来到伊犁河谷的,还有许多中原地区的工匠、艺人、农夫等,他们带来了中原丰富的物产和工艺,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交往沟通。细君公主在乌孙时经常思念故乡,公主唱到: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在《汉书•西域乌孙传》中,记载了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在思念故乡时中所作此歌,但原歌谣没有题目,由后人整理,标以《黄鹄歌》。

细君公主是我国史书记载的最早出塞的女性。她的诗篇成为中华边塞诗的滥觞,她所居住的乌孙草原,成为边塞诗的发源地,从而开启了我国诗歌边塞化的进程,使和亲的影响从政治范畴延伸到文化领域。此诗即为我国边塞诗的源头。细君公主在乌孙生活了5年就去世了,她为昆弥生育了一个女儿,取名为少夫。细君公主死后,被掩埋在乌孙草原,关于她的女儿少夫公主的历史情况,则没有明确的记载。

1994年夏天,俄罗斯新西伯利亚考古学家娜塔丽娅和她的学生们在阿尔泰山深处,从地下5米的冻土中挖出了一块巨大的冰块,冰块里藏存着一位身裹丝绸、佩戴铜镜、随葬漆器的女子。由于冰块的保护,女尸肌肤富有弹性,丝绸和随葬品保存完整无损,根据随葬器物的特点,可以确认这具冰人为距今2000多年前,是来自东方中华汉朝的一位公主。

据考古发掘领队娜塔丽娅女士介绍,“冰人”墓坐落在一个景色秀丽的小湖边,是一座碎石堆成的墓丘。

俄罗斯考古队开始发掘这座坟墓。他们清除了古墓表面的碎石,墓的一角有一个大洞,这是盗墓者留下的。再往下挖时,一口用石头和木头垒成的薄棺出现了,里面有一具男尸,棺外还有三匹陪葬的马。本来,这次发掘即可告结束,但敏锐的娜塔丽娅发现,在男尸木棺的下面,还隐藏着另一个墓室。这一发现令考古队惊喜万分!

娜塔丽娅和助手们揭开下面那个墓室的盖子时,看到里面是一块巨大的冰团,他们用热水慢慢地融化巨冰,从冰块中首先露出来的是棺材的顶部,接着是两个小桌子,上面有大块的马肉,肉上插着一把青铜刀。慢慢地,棺木开始露出,是一具落叶松原木凿成凹穴的独木棺,看上去像一个摇篮,棺壁上贴着鹿皮。在墓室的一角,出土了一个木制的容器,内有一把木勺和酸奶残迹。墓室外层陪葬的3匹马马鬃完好无损,马头上的几个洞明显是用斧头砍的,马胃中还残留着仍未消化的草和嫩枝。后来,据来自瑞士的一名科学家化验,墓主人的安葬仪式是在春天举行的。

发掘工作进展到第3天,考古人员把棺木盖上的六根青铜长钉拔了出来,揭开棺盖,娜塔丽娅看到,棺材里是满满的一大块光滑的、不透明的冰。

大家继续用热水融化冰块,娜塔丽娅开始不安,她不知道冰里裹着的是不是一具木乃伊。这时,整个墓穴中散发着马肉的腐味,在热水蒸汽中,考古队员们一丝不苟地工作。

1994年7月19日上午,墓主人的颚骨从冰块里露了出来!面颊上的肉完好无损。到下午时,墓主人肩膀露出来,肩上留有弹性的肉刺着蓝色怪兽的图案。第二天,一具金光闪闪的头饰露出冰面,它占据了棺木三分之一的空间;接着,又露出一个装有香菜籽的小碟,据说这种香料能使墓主人来世一帆风顺。娜塔丽娅又在头饰上发现了一对精心雕刻的木天鹅,在头饰下面,看到了乌黑的头发。终于,科学家们确认墓主人是一位中年女性。

在其后几天的发掘中,娜塔丽娅小心地揭开了“公主”身体外面裹着的貂皮,检查里面的衣着,见她上身穿着黄绸衣、下身穿一件羊毛裙,在她的膝盖处,有一个红布袋,里面有一面光亮的青铜古镜,还有一些红褐色的漆器。

直到夏天快结束时,娜塔丽娅和助手们终于把墓主人从冰冷的墓穴中抬出来,然后让她躺在担架上,用白纱盖住她,缓缓地把她抬到工棚,6名考古人员抬着白色的担架,就像为这位尊贵的汉朝公主出殡。

  “汉朝公主”墓的考古新发现消息传出后,考古学界为之关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派记者赶到发掘现场采访,比利时皇家历史博物馆也来到发掘工地。一些欧美学者根据古希腊希罗多德的记载,认为墓主人是两千多年前生活在黑海西塞利人(Scythians)。但俄罗斯考古学家认为:根据墓主人身上大量的丝绸,随身携带的铜镜和漆器判断,这位墓主人更可能是一名来自中国的汉朝时期的公主。

西汉与匈奴的和亲史不绝书,最著名的和亲使者为汉元帝时的王昭君,她于公元前33年嫁与匈奴王呼韩邪单于,并且来到漠北草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经深入研究考证分析,考古发现的这位汉朝公主与王昭君的身世相似,是一位从汉朝远嫁给乌孙昆弥王的公主,笔者研究推论:她可能直接与细君公主、少夫公主有关系。

细君公主是广陵王刘胥的女儿,自幼机敏可人,深受广陵王的喜爱。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为刘细君送嫁的队伍从扬州向“去长安八千九百里”的乌孙出发。令人遗憾的是,细君公主在乌孙只生活了5年,生育了一个女儿(名少夫)之后,便英年早逝。她的身份和年龄状况,与考古发现的汉朝公主很相似。

班固在《汉书》中,还记载了解忧公主丰富多彩的经历。她是楚王刘戊的孙女,是在细君公主去世后,奉命出嫁乌孙国的汉朝公主。她一生经历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曾嫁予三任丈夫,皆为乌孙王。解忧公主在乌孙生活了半个世纪,一直活跃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积极配合汉朝,遏制匈奴,为加强、巩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作出了贡献。

解忧公主在年逾七十之时,上书给汉朝皇帝,请求把自己的遗骨埋葬在故国。据 《汉书•西域乌孙传》)记载:"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悯而迎之,公主与乌孙男女三人俱来至京师。是岁,甘露三年也,时年且七十,赐以公主田宅奴婢,奉养甚厚,朝见仪比公主。后二年卒。"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解忧公主回到汉长安城。天子(汉宣帝)敬仰她的境遇经历与贡献,亲自出城迎接公主的归来。每逢上朝,解忧公主的礼仪待遇和皇室公主一样。

公元前60年,汉王朝在轮台创设立西域都护府,代表中央政府行使对于西域地区管理的主权。由此,包括伊犁在内的西域地区,正式归入统一的中华汉朝的版图 。

位于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阿尔泰山草原地区,是汉朝与匈奴、乌孙密切交往的地区,汉朝公主墓的考古研究与出土文物,是古代各民族友好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证明。

~~~~~~~~~~~~

相关题材链接:

王大方:从内蒙古黄河几字弯地区汉代考古新发现 论北疆文化的贡献和意义

王大方:汉鸡鹿塞访古

王大方:阿尔寨石窟为何有“草原敦煌”之称?

王大方:从传统京剧《沙陀国 》谈起  

王大方:文保工作有多“忙”?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