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羊杂割的来历
羊杂割在大同已风靡甚久,北魏时代已流行于平城(大同)一带。大同豪门独孤氏,有女儿独孤加罗,是隋炀帝的母亲,据史书《食经》(谢讽箸)记载:隋炀帝的宫庭菜就有“生羊脍”,此菜就是羊杂割。这个菜是隋炀帝的母亲独孤加罗带入宫庭的,由此可见羊杂割起源于北魏平城时代。
辽金元时代,大同为西京,游牧民族多多汇聚于此,贵族们多吃羊肉,而替下来的下水,贫民百姓多多用之。《饮膳正要》(忽思慧著)记载:羊的心肝肺切成条,加葱盐醋等调和而成,即后来的羊杂割,在当时也被尊为宫庭菜,后来流传到坊间。
明清时代羊杂割已在大同坊间盛行,大同古城的柴市角、唐市角、马市角多有羊杂割摊子。民国时代羊杂割已进入饭店,如当时的大北街的“同顺居”,复兴市场(兰池)的“三合居”,都有精细的羊杂割菜品。
笔者儿时在柴市角居住,常见一羊杂割摊子,一口大锅里煮着羊杂,上面漂着一个肥硕的羊尾(读yi)巴,实在馋人。
改革开放以来,大同羊杂割成为了大同的名牌食品,羊杂割店铺比比皆是,如小南街李氏的羊杂割,早上四五点便在家里做好几大桶,天亮后一出摊子,人们便排队抢购一空。后来的“贺老人羊杂”,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羊杂割的制作
其制作方法是把羊下水,如羊的血、肠、心、肝、肚、肺等,收拾干净,清洗多遍,特别是对羊肺和肚子要洗得特别干净,然后在清水中浸泡一夜,放入大料、花椒、桂皮、茴香等(有的厨师还有秘方),在的锅里煮熟,捞出切成细丝加热配汤,再调以芫荽、葱花、辣椒,並调以酱油、醋或香油等,便可就餐。
其中羊杂割可分为纯羊杂、粉羊杂、素羊杂、炒羊杂、脍羊杂、菜羊杂等等。
三,羊杂割的营养
吃羊杂割符合营养学中的“以脏补脏”的理论,羊杂割的主要成分,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还有钙、磷、铁、维生素、肝素等多种物质,有益精壮阳、补阴养肾、养肝明目、补气活血的功能,男女老少皆益。羊杂割既可以充肌,又可以御寒,人们十分欢迎,尤其是在大同一带。
一碗羊杂割,一块软黄糕,一瓶大同高粱白,再来点烂腌菜,是大同人桌子上的一顿美餐。
作者:赵佃玺 2020.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