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市委今日大同 2020年12月4日

大同城及城墙之说
赵佃玺
一、大同城墙的作用
大 同 城 墙 建 于 明 代 洪 武 三 年(1370) 到 五年(1372),是大将军徐达而建。当初的本意是把大同作为九边重镇,防守元末的残余势力。明代万里长城有九个重镇,大同为之首。镇城以下是卫城,如天成卫 ( 天镇 )、阳和卫 ( 阳高 ) 等。卫下有堡, 如得胜 堡、 新平堡、 镇边堡 等大同七十二堡。堡下有燧、台等。均为防敌而设。
二、城墙内的等级意义
城墙是象征等级制的地位。北魏时代平城(大同)城周长三十二里,城内有东宫城、西宫城、外城、郭城。这就明显地有了等级。西宫城住着皇帝,东宫城住着嫔妃,外城住着达官贵族,郭城住着平民百姓。辽代的大同城城周长二十里,以皇家华严寺为中心的舍利坊、三王府巷住着王公贵族,其余住着商家,再其次住着平民百姓。明代以代王府为中心住着王公贵族,其余住着百姓。可见古代城墙人口的居住是分等级的。
三、大同城墙上的楼
大同城墙每面有 12 个望楼,四面共 48 个。又有四个瓮城,每个瓮城有城楼、月楼和箭楼各3 个,共 12 个。四角各有一个角楼和一个控军台,南小城除了有城楼、月楼和箭楼外还有迎晖门楼,永丰门楼以及 4 个角楼。东南角又有雁塔,西北角有镇楼,由此古城墙上共有楼为 70 个。城周长7.2 公里,墙高 14 米,下宽 18 米,上宽 12 米,上有 580 个垛口,代表大同所辖村庄。
四、大同城内之楼阁
大同城内建筑为对称八卦形,完整符合易经的阴阳理论。其中以四牌楼为中心共有五楼:四牌楼、太平楼、鼓楼、钟楼、魁星楼。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个绵绵巷。72 是 6 的倍数,代表十二个 6,六六大顺。四大街,八小巷乃四平八稳。其中每条街巷的故事,风情万种。此外还有青龙阁(左)、白虎阁(凌云阁,右)、赐福阁(下)、玉皇阁(上)以及朱衣阁(东),组成五楼五阁,共十个标志性建筑,代表十全十美。
五、大同城门的意义
大同主城过去只有四个门,东曰阳和门,南曰永泰门,西曰清远门,北曰武定门。后来人们俗称为东门、南门、西门和北门。
东门因朝阳而叫了和阳门。《易经》说 :“东震木,南离火,西兑金,北坎水。”因此,东面为震木,木因其阳光而生,于是,该门为和阳门。该门辽代叫迎春门,金代叫宣仁门。
南门因其为保障康泰安宁而叫了永泰门。南门根据易经的说法是离火,是光明之意,光明之路即永泰也。该门辽代叫朝阳门,金代叫奉天门。
西门因其远处正对云冈的清远大道,所以叫了清远门。易经说西兑金,因为大同城西有地下宝藏煤,煤又称乌金,所以叫了清远门,清而遥远,乌金满地,其护城河上的桥叫金汤桥(易经西为金),该门辽代叫定西门,金代叫阜成门(同北京阜成门方向一致)。
北门因其正对北方,为拒敌入侵,而叫了武定门。易经说北坎水,大同城北是御河源头,有饮马河、万泉河、淤泥河,由此,北处便有了一道坎水,武定门由此而得名。该门辽代叫拱极门,金代仍叫拱极门,正对天上北极星(北斗星)而已。
东小城开四门,西面与主城东门连接,无名;北门叫北园;南门叫南园;东门迎恩门,又叫小东门。
南小城开三门,东门曰迎晖门;南门曰永和门,现在还留有遗址,也叫小南门;西门曰永丰门,也叫小西门。
北小城开三门,东门曰长春门;南门曰大夏门,与武定门相连;北曰玄冬门,(这个石刻门匾藏于大同博物馆);西部原来不设门,但开了一道口子,早年人们叫“丰秋门”。
(本文选自《今日大同》2020年第10期)